鑄造加工工藝流程中的后續(xù)處理工藝主要有以下幾類:
-
機械清理:
-
噴丸清理:利用高速旋轉的葉輪將彈丸加速拋射到鑄件表面,去除氧化皮、毛刺、砂粒等雜質,還能使鑄件表面產生壓應力,提高其疲勞強度。
-
噴砂清理:通過壓縮空氣將砂?;蚱渌チ蠂娚涞借T件表面,清除雜質,使表面獲得一定的粗糙度,增強后續(xù)涂層的附著力。
-
研磨清理:使用研磨工具,如砂輪、砂紙、研磨膏等,對鑄件表面進行研磨,可用于去除較小的毛刺、飛邊和表面不平整,獲得較高的表面光潔度。
-
拋光清理:采用拋光輪、拋光膏等對鑄件進行拋光處理,進一步提高表面光潔度,常用于對外觀質量要求較高的鑄件。
-
化學清理:
-
酸洗:將鑄件浸泡在酸溶液中,如鹽酸、硫酸、硝酸等,去除表面的鐵銹、氧化皮和油污等。酸洗后需要進行充分的水洗和中和處理,以防止酸液殘留對鑄件造成腐蝕。
-
堿洗:利用堿溶液,如氫氧化鈉、碳酸鈉等,去除鑄件表面的油污和部分雜質。堿洗后也需進行水洗,以確保表面清潔。
-
電解清洗:將鑄件作為電極放入電解液中,通以直流電,使鑄件表面的雜質在電解作用下脫離,常用于清洗形狀復雜、表面油污較多的鑄件。
-
退火:將鑄件加熱到適當溫度,保溫一定時間后緩慢冷卻??上T件內部應力,穩(wěn)定尺寸,改善組織結構,提高鑄件的塑性和韌性,降低硬度,便于后續(xù)加工。
-
正火:把鑄件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,保溫后在空氣中冷卻。能細化晶粒,提高鑄件的強度和硬度,改善切削加工性能,對于一些要求較高的結構件和機械零件常采用正火處理。
-
淬火:將鑄件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,保溫后迅速冷卻,通常采用水淬、油淬或其他淬火介質。可顯著提高鑄件的硬度和強度,但淬火后鑄件內部會產生較大的內應力,需要及時進行回火處理。
-
回火:淬火后的鑄件加熱到低于臨界溫度的某一溫度范圍,保溫后冷卻。主要作用是消除淬火內應力,穩(wěn)定組織和尺寸,調整硬度和韌性之間的平衡,提高鑄件的綜合力學性能。
-
涂裝:在鑄件表面涂覆油漆、涂料等防護層,可防止鑄件受到外界環(huán)境的腐蝕,同時還能起到裝飾作用,提高鑄件的外觀質量。涂裝方法有刷漆、噴漆、電泳涂裝等。
-
電鍍:利用電解原理,在鑄件表面鍍上一層金屬膜,如鍍鉻、鍍鋅、鍍鎳等??商岣哞T件的耐蝕性、耐磨性、導電性和裝飾性等,常用于一些對表面性能要求較高的精密鑄件。
-
化學鍍:通過化學反應在鑄件表面沉積一層金屬或合金,與電鍍相比,化學鍍不需要外接電源,鍍層均勻性好,可用于形狀復雜的鑄件表面處理。
-
熱噴涂:將金屬、合金或陶瓷等材料加熱熔化或軟化后,用高速氣流將其霧化并噴射到鑄件表面,形成涂層。可提高鑄件的耐磨、耐蝕、耐高溫等性能,常用于大型鑄件或對表面性能有特殊要求的鑄件。
-
檢測工藝:
-
外觀檢查:通過目視或放大鏡等工具,檢查鑄件表面是否有砂眼、氣孔、裂紋、毛刺、飛邊等缺陷,對于表面質量要求較高的鑄件,可能還會采用熒光滲透檢測、磁粉檢測等方法。
-
尺寸測量:使用量具,如卡尺、千分尺、三坐標測量儀等,對鑄件的尺寸進行測量,確保其符合設計圖紙的要求,對于尺寸超差的鑄件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處理或報廢。
-
內部缺陷檢測:采用超聲波探傷、射線探傷(如 X 射線、γ 射線探傷)、工業(yè) CT 等方法,檢測鑄件內部是否存在縮孔、疏松、裂紋等缺陷,保證鑄件的內部質量。
-
力學性能測試:對鑄件進行拉伸試驗、沖擊試驗、硬度測試等,以評估鑄件的力學性能是否滿足使用要求。
-
修復工藝:
-
補焊:對于鑄件表面或內部的較小缺陷,如氣孔、砂眼、裂紋等,可以采用補焊的方法進行修復。補焊時需要選擇合適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藝,以確保修復后的質量。
-
補砂:對于砂型鑄造中出現(xiàn)的局部砂眼、缺肉等缺陷,可以采用補砂的方法進行修復。先將缺陷部位清理干凈,然后填入合適的造型材料,進行修補和固化。
-
機械加工修復:對于尺寸超差或表面有輕微缺陷的鑄件,可以通過機械加工的方法進行修復,如車削、銑削、磨削等,去除缺陷部分,使其達到設計要求。
-
裝配工藝:將經過處理的鑄件與其他零部件進行組裝,形成完整的設備或部件。裝配過程中需要注意保證各零部件之間的配合精度和連接可靠性,可采用焊接、鉚接、螺栓連接等方式進行裝配。
-
包裝工藝:根據(jù)鑄件的形狀、尺寸、重量和運輸要求等,選擇合適的包裝材料和包裝方式,如木箱包裝、塑料薄膜包裝、防銹紙包裝等,對鑄件進行包裝,防止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受到損壞、腐蝕和污染。